双极型晶体管(BJT)导通原理
双极型晶体管(BJT)是一种电流控制器件,利用基极电流($I_B$)来控制集电极电流($I_C$)和发射极电流($I_E$)。
NPN型三极管
NPN三极管由两块N型半导体夹着一块P型半导体构成。
导通条件核心:
- 发射结正偏: 基极-发射极电压 $V_{BE}$ 必须大于或等于其开启电压(通常硅管为 $0.6 \text{ V} \sim 0.7 \text{ V}$)。
- 这意味着基极电位 ($V_B$) 必须高于发射极电位 ($V_E$) 约 $0.7 \text{ V}$。
- 因此,当三极管导通时,发射极电压 $V_E$ 由基极电压 $V_B$ 决定:$V_E \approx V_B – 0.7 \text{ V}$。
集电极状态:
- 放大状态:发射结正偏 ($V_{BE} \approx 0.7\text{V}$),集电结反偏 ($V_{BC} < 0 \text{V}$,即集电极电位 $V_C$ 高于基极电位 $V_B$)。
- 此时 $I_C = \beta \cdot I_B$。这是BJT用作线性放大器的主要工作区。
- 饱和状态:发射结正偏 ($V_{BE} \approx 0.7\text{V}$),集电结也正偏 ($V_{BC} > 0 \text{V}$,即集电极电位 $V_C$ 低于基极电位 $V_B$
- 例如 $V_{BC} = V_B – V_C \approx 0.4 \text{ V} \sim 0.5 \text{ V}$)。为使三极管完全导通(用作开关),需要提供足够的基极电流,使得集电极-发射极电压 $V_{CE}$ 达到饱和压降 $V_{CE(sat)}$(通常为 $0.2 \text{ V} \sim 0.3 \text{ V}$)。
- 此时,$I_C < \beta \cdot I_B$,集电极电流主要由外部电路限制。
电流流向:
- 基极电流 $I_B$:从基极(B)流入。
- 集电极电流 $I_C$:从集电极(C)流入。
- 发射极电流 $I_E$:从发射极(E)流出。
- 关系:$I_E = I_B + I_C$ (所有电流均指其大小)
工作状态简要:
- 截止区:发射结反偏或零偏 ($V_{BE} < 0.7 \text{ V}$,通常 $V_{BE} \le 0\text{V}$)。$I_B \approx 0, I_C \approx 0$。三极管不导通。
- 放大区: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反偏。$I_C = \beta \cdot I_B$。
- 饱和区: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正偏。$V_{CE} = V_{CE(sat)}$(典型值 $0.2 \text{ V} \sim 0.3 \text{ V}$)。$I_C$ 受外部电路限制,不再遵循 $I_C = \beta \cdot I_B$。
PNP型三极管
PNP三极管由两块P型半导体夹着一块N型半导体构成。其工作原理与NPN型类似,但电压极性和电流方向相反。
导通条件核心:
- 发射结正偏: 发射极-基极电压 $V_{EB}$ 必须大于或等于其开启电压(通常硅管为 $0.6 \text{ V} \sim 0.7 \text{ V}$)。
- 这意味着发射极电位 ($V_E$) 必须高于基极电位 ($V_B$) 约 $0.7 \text{ V}$。
- 因此,当三极管导通时,基极电压 $V_B$ 由发射极电压 $V_E$ 决定:$V_B \approx V_E – 0.7 \text{ V}$。通常发射极接较高电位。
集电极状态:
- 放大状态:发射结正偏 ($V_{EB} \approx 0.7\text{V}$),集电结反偏 ($V_{BC} > 0 \text{V}$,即基极电位 $V_B$ 高于集电极电位 $V_C$)。
- 此时 $I_C = \beta \cdot I_B$。
- 饱和状态:发射结正偏 ($V_{EB} \approx 0.7\text{V}$),集电结也正偏 ($V_{BC} < 0 \text{V}$,例如 $V_{BC} \approx -0.4 \text{ V} \sim -0.5 \text{ V}$,这意味着集电极电位 $V_C$ 高于基极电位 $V_B$ 约 $0.4 \text{ V} \sim 0.5 \text{ V}$)。
- 为使三极管完全导通,集电极-发射极电压 $V_{EC}$ ($V_E – V_C$) 达到饱和压降 $V_{EC(sat)}$(通常为 $0.2 \text{ V} \sim 0.3 \text{ V}$)。 此时 $I_C < \beta \cdot I_B$。
电流流向:
- 基极电流 $I_B$:从基极(B)流出。
- 集电极电流 $I_C$:从集电极(C)流出。
- 发射极电流 $I_E$:流入发射极(E)。
- 关系:$I_E = I_B + I_C$ (所有电流均指其大小)
注意点
- 负载位置:通常将负载接在集电极回路(共发射极接法)或发射极回路(共集电极接法/射极跟随器)。
- 感性负载保护:若负载为感性负载(如继电器、电机),必须在其两端并联一个续流二极管(Freewheeling Diode),阳极接负载低电位端,阴极接负载高电位端,为感性负载在开关管关断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提供泄放路径,保护开关管。
- 基极电阻:必须串联基极电阻 ($R_B$) 来限制基极电流 $I_B$,防止过大的 $I_B$ 损坏三极管或导致不必要功耗,并确保三极管工作在合适的区域。
- NPN下拉电阻:在NPN管的基极与地之间并联一个电阻(例如10kΩ),确保在无驱动信号(输入悬空)时,基极可靠下拉至低电平,使NPN管可靠截止,防止因干扰误导通。
- PNP上拉电阻:在PNP管的基极与电源($V_{CC}$)之间并联一个电阻,确保在无驱动信号(输入悬空)时,基极可靠上拉至高电平,使PNP管可靠截止。
3V3单片机驱动三极管
- NPN用推挽:因为推挽的“高/低”电平,能直接、高效地控制接地NPN的“开/关”。
- PNP用开漏:因为开漏的“拉低/放手”特性,配合上拉电阻,可以跨电压可靠地控制接电源的PNP的“开/关”。
推挽电路
推挽电路架构对比
根据三极管的配置,主要有两种推挽结构:
特性 | 上NPN下PNP型 (射极输出型) | 上PNP下NPN型 (集电极输出型) |
---|---|---|
输出相位 | 同相。当$V_{IN}$较高时,Q1导通,输出高电平;当$V_{IN}$较低时,Q2导通,输出低电平。 | 反相。当$V_{IN}$较高时,Q2(NPN)导通,输出低电平;当$V_{IN}$较低时,Q1(PNP)导通,输出高电平。 |
输出高电平 $V_{OH}$ | $V_{OH} \approx V_{IN(high)} – V_{BE(Q1)}$。输出高电平比输入高电平低约$0.7\text{V}$。 | $V_{OH} \approx V_{CC} – V_{EC(sat,Q1)}$ (此处 $V_{EC(sat,Q1)}$ 指Q1饱和时 $V_E-V_C$ 的压降值)。输出高电平可接近$V_{CC}$。 |
输出低电平 $V_{OL}$ | $V_{OL} \approx V_{IN(low)} + V_{EB(Q2)}$ (此处 $V_{EB(Q2)}$ 指Q2导通时 $V_E-V_B$ 的压降值,约为0.7V)。输出低电平比输入低电平高约$0.7\text{V}$。 | $V_{OL} \approx V_{CE(sat,Q2)}$。输出低电平可接近GND。 |
串通风险 | 存在交越失真(死区),即当输入信号 $V_{IN}$ 不足以使Q1导通,同时也不足以使Q2导通的中间区域(对于直接驱动两个基极的B类放大器,此区域大致在 $-V_{EB(Q2)}$ 和 $V_{BE(Q1)}$ 之间,即围绕0V约 $\pm 0.7V$的范围),Q1和Q2均截止。若驱动不当,转换瞬间也可能存在短暂同时导通。 | 风险较高。基极电阻对防止灾难性串通至关重要。若输入信号的逻辑控制不当,使得输入信号长时间处于一个能使两管(上管Q1和下管Q2)同时导通的电平状态,则会发生串通。 |
重要设计要点(推挽电路):
- 死区 (Dead Time):为防止上下管在开关转换的瞬间同时导通(串通),驱动信号应设计成先关断一个管子,经过一小段死区时间后,再导通另一个管子。这对于两种结构都很重要,尤其是“上P下N型”。
- 基极电阻:对于“上P下N型”是必需的,以限制基极电流和防止串通。对于“上N下P型”,虽然不是防止基本串通的必需品(其串通更多是交越区问题),但为了限制基极峰值电流、改善开关特性和防止振荡,通常也会在基极串入小电阻。
- 输入信号电平与驱动:
- “上N下P型”:输入信号的幅值直接影响输出幅值,需要有足够的驱动电压摆幅。
- “上P下N型”:输入信号需要精确控制,避免长时间停留在可能导致两管同时导通的电平范围。
- 散热考虑:
- “上N下P型”:如前所述,输入信号幅值不足或驱动电流过大时,导通管可能因较大的$V_{CE}$(未饱和)而发热。
- “上P下N型”:串通是导致严重发热和损坏的主要原因。正常工作时,导通管处于饱和状态,$V_{CE(sat)}$/$V_{EC(sat)}$较小,发热相对较小。
- 开关速度:三极管的存储效应会影响开关速度,可能需要加速电容或肖特基钳位二极管(如Baker Clamp)来改善。
场效应管(MOSFET)导通机制
MOSFET是一种电压控制器件,通过栅极(Gate)和源极(Source)之间的电压 $V_{GS}$ 来控制漏极(Drain)和源极(Source)之间的导电沟道,进而控制漏极电流 $I_D$。
N沟道增强型MOSFET
导通条件核心:
- 形成导电沟道: 栅极-源极电压 $V_{GS}$ 必须大于阈值电压 $V_{th}$ ($V_{GS} > V_{th}$)。$V_{th}$ 通常为 $2\text{ V} \sim 4\text{ V}$。
- 提供电流路径: 漏极-源极之间必须有电势差 $V_{DS} > 0$,电流才能从漏极流向源极。
工作区域:
- 截止区 :$V_{GS} < V_{th}$。沟道未形成,$I_D \approx 0$。
- 线性区/欧姆区 :$V_{GS} > V_{th}$ 且 $V_{DS} < (V_{GS} – V_{th})$。此时MOSFET表现为一个受 $V_{GS}$ 控制的可变电阻 $R_{DS(on)}$。这是MOSFET作为开关时的理想工作区域。
- 饱和区 :$V_{GS} > V_{th}$ 且 $V_{DS} \geq (V_{GS} – V_{th})$。沟道在漏极附近发生夹断,$I_D$ 主要由 $V_{GS}$ 控制,更像一个受控电流源。注意:MOSFET的饱和区与BJT的饱和区含义不同。BJT饱和是完全导通,压降最小;MOSFET饱和是电流基本恒定,压降不一定最小。
电流路径:
当 $V_{GS} > V_{th}$ 且 $V_{DS} > 0$ 时,电子从源极(S)被吸引到栅极下方形成N型导电沟道,并在 $V_{DS}$ 的作用下从源极(S)流向漏极(D)。常规电流方向为从漏极(D)到源极(S)。
导通压降 (作为开关时):
当N-MOSFET作为开关闭合(驱动到线性区)时,其漏极到源极的导通压降 $V_{DS(on)}$ 为:
$$
V_{DS(on)} = I_D \times R_{DS(on)}
$$
其中 $I_D$ 是流经MOSFET的电流,$R_{DS(on)}$ 是其导通电阻(典型值 $5\text{ mΩ} \sim 100\text{ mΩ}$,甚至更低)。
理想情况下 $V_{DS(on)}$ 非常小,此时漏极电位 $V_D$ 约等于源极电位 $V_S$($V_D > V_S$ 但差异很小)。
体二极管 和双向导通特性:
- N-MOSFET内部存在一个寄生的体二极管,方向从源极(S,阳极)指向漏极(D,阴极)。
- 正向导通(MOSFET沟道导通): $V_{GS} > V_{th}$ 且 $V_{DS} > 0$。电流 $I_D$ 从D流向S。这是正常工作模式。
- 反向导通(体二极管导通): 即使 $V_{GS} < V_{th}$(MOSFET截止),如果 $V_{SD} > 0.7\text{V}$ (即 $V_{DS} < -0.7\text{V}$),体二极管会正向偏置导通,电流从S流向D。
- 第三象限工作(沟道反向导通): 如果 $V_{GS} > V_{th}$ 且 $V_{DS} < 0$ (例如 $V_S > V_D$),此时沟道已形成,电流可以从S流向D,其导通电阻仍为 $R_{DS(on)}$,通常远小于体二极管的正向压降。这在同步整流等应用中有用。
- $V_{DSS}$:表示栅源短接 ($V_{GS}=0$) 时,漏源之间能承受的最大电压。
参数 | 正向导通 (D→S) | 反向导通 (S→D, 利用体二极管或沟道) |
---|---|---|
允许电压范围 | $0 < V_{DS} < V_{DSS}$ | 体二极管: $V_{DS} \approx -0.7\text{V}$ 至 $-V_{DSS}$ (需注意反向雪崩)。 沟道: $0 > V_{DS} > -V_{DSS}$ |
$R_{DS(on)}$典型值 | $5\text{ mΩ} \sim 100\text{ mΩ}$ (取决于器件) | 若沟道开启 ($V_{GS} > V_{th}$),$R_{DS(on)}$ 类似; 若仅体二极管,则为二极管压降特性 |
最大脉冲电流 | $I_{DM}$ (通常 $2 \sim 4 \times I_{D(cont)}$) | 取决于体二极管能力或沟道开启时的 $I_{DM}$ |
P沟道增强型MOSFET
导通条件核心:
- 形成导电沟道: 栅极-源极电压 $V_{GS}$ 必须小于一个负的阈值电压 $V_{th}$ (例如 $V_{th} = -2\text{V}$,则需要 $V_{GS} < -2\text{V}$,即栅极电位 $V_G$ 远低于源极电位 $V_S$)。
- 提供电流路径: 通常源极电位高于漏极电位 ($V_S > V_D$),即 $V_{SD} > 0$ (或 $V_{DS} < 0$),电流才能从源极流向漏极。
电流路径:
当 $V_{GS} < V_{th}$ (负值) 且 $V_{DS} < 0$ (即 $V_D < V_S$) 时,空穴从源极(S)形成P型导电沟道,并在 $V_{SD}$ (或 $V_{DS}$ 负压) 作用下从源极(S)流向漏极(D)。常规电流方向为从源极(S)到漏极(D)。
导通压降 (作为开关时):
当P-MOSFET作为开关闭合(驱动到线性区)时,其源极到漏极的导通压降 $V_{SD(on)}$ 为:
$$
V_{SD(on)} = I_D \times R_{DS(on)}
$$
(注意 $V_{DS}$ 对P管为负值, $I_D$ 从S流向D定义为正)
此时源极电位 $V_S$ 约等于漏极电位 $V_D$($V_S > V_D$ 但差异很小)。
体二极管:
P-MOSFET内部寄生体二极管方向从漏极(D,阳极)指向源极(S,阴极)。
MOSFET驱动电路设计要点
栅极串联电阻 ($R_g$) 计算
- 目的:抑制栅极振荡、限制栅极充放电峰值电流、控制开关速度。
- $R_{g_min}$ (限制峰值电流):
$$
R_{g_min} = \frac{V_{drive} – V_{MillerPlateau}}{I_{peak_max}}
$$- $V_{drive}$: 驱动芯片输出电压幅值 (典型 $10\text{V} \sim 15\text{V}$)
- $I_{peak_max}$: 驱动芯片或MOSFET栅极允许的最大峰值电流
- $V_{MillerPlateau}$: 米勒平台电压 (近似值)
- $R_g$ (控制上升时间):$t_{rise} \approx 2.2 \times (R_g + R_{drv_out}) \times C_{iss}$ (估算,更准确应使用 $Q_{gs}$ 或 $Q_{g(total)}$)。
- $t_{rise}$: 目标导通上升时间 (通常为开关周期的1-3%)
- $C_{iss}$: MOSFET输入电容 ($C_{gs} + C_{gd}$,低频小信号值,实际充电行为复杂)
- 实践:$R_g$ 的取值通常在几欧到几百欧(功率MOSFET通常几欧到几十欧),需根据具体芯片手册和实验调整。
体二极管/外部快恢复二极管 参数设计
当MOSFET关断,感性负载电流会通过其体二极管(或并联的外部FRD)续流。当此MOSFET重新导通或对臂MOSFET导通时,此体二极管需要从正向导通转为反向截止,会产生反向恢复电流 ($I_{rr}$) 和反向恢复电荷 ($Q_{rr}$)。
- 反向恢复时间 ($t_{rr}$):应尽可能短,以减少开关损耗和EMI。
- FRD选型参数 (若使用外部FRD替代或辅助体二极管):
- 反向恢复时间 $t_{rr}$:对于高频应用 (< 50ns 甚至 < 30ns)。
- 正向电流 $I_F$:≥ 负载电流峰值。
- 反向耐压 $V_R$:≥ MOSFET的 $V_{DSS}$。
- 软恢复特性:有助于降低电压尖峰和EMI。
GS间并联电阻 ($R_{GS}$)
- 目的:
- 提供栅极电荷泄放路径,确保MOSFET在驱动电路失效或悬空时可靠关断。
- 防止静电累积损坏栅极氧化层。
- 为栅极提供确定电平,增强抗干扰能力。
- 取值:通常为 $1\text{ kΩ} \sim 100\text{ kΩ}$ (常用 $4.7\text{ kΩ} \sim 22\text{ kΩ}$)。太小会增加驱动功耗,太大则泄放缓慢。
慢通快断
- 目的:
- 慢通 :通过较大的栅极电阻实现,可以减小开通时的电流尖峰和电压过冲 (di/dt 和 dv/dt 效应),降低EMI。
- 快断:通过在栅极电阻上并联一个二极管(二极管方向:阴极接驱动芯片输出,阳极接MOSFET栅极,仅对栅极放电电流提供低阻路径)或者使用专用的驱动芯片实现。可以减少关断损耗。
- 设计:在栅极电阻 $R_{g(on)}$ 上并联一个二极管和较小电阻 $R_{g(off)}$ 的串联支路。开通时电流走 $R_{g(on)}$,关断时电流主要走二极管和 $R_{g(off)}$。
- 效果对比:
参数 | 无二极管方案 (对称驱动) | 有二极管方案 (快断) |
---|---|---|
关断延迟时间 | 较长 (如50-200ns) | 较短 (如20-80ns) |
开关损耗 $E_{off}$ | 较高 | 降低 (可达40-70%) |
电压尖峰 | 可能较高 | 可能较低 |
绝缘栅双极晶体管(IGBT)导通原理
IGBT (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) 结合了MOSFET的高输入阻抗(易于驱动)和BJT的低导通压降(高电流能力)的优点。
基本导通条件
- 栅极-发射极电压:$V_{GE}$ 必须大于阈值电压 $V_{GE(th)}$ (通常 $V_{GE(th)}$ 在 $4\text{V} \sim 8\text{V}$ 范围,推荐的导通驱动电压通常为 +15V)。
- 集电极-发射极电压:$V_{CE} > 0$,为电流流动提供条件。
导通阶段分析 (典型波形)
- 延迟阶段 ($t_{d(on)}$):约100-500ns。栅极电容 ($C_{ies}$) 充电至 $V_{GE(th)}$。$I_C$ 尚未开始明显上升。
- 电流上升阶段 ($t_{ri}$):约50-200ns。$V_{GE}$ 继续上升,MOSFET沟道电流迅速增长,$I_C$ 快速上升至负载电流。此阶段 $V_{CE}$ 开始下降。
- 米勒平台阶段:约200-800ns (取决于 $C_{gc}$ 和驱动电流)。$V_{GE}$ 因米勒效应维持在米勒平台电压附近基本不变。$V_{CE}$ 快速下降。栅极电流主要用于对米勒电容 $C_{gc}$ (或 $C_{res}$) 充电。
- 电压下降完成/过驱动阶段:$V_{CE}$ 下降至 $V_{CE(sat)}$。$V_{GE}$ 继续上升至驱动电压幅值。
- (关断时的)拖尾电流阶段 ($t_f$的一部分):IGBT关断时,MOSFET沟道迅速夹断,但由于N-漂移区存储的大量少数载流子(空穴)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复合或被扫除,会导致集电极电流有一个缓慢下降的“拖尾”过程 (Tail Current)。这通常持续约500ns-2µs甚至更长,是IGBT的主要关断损耗来源之一和限制其开关频率的因素。
擎住效应
IGBT内部有一个寄生的NPN-PNP晶闸管(Thyristor)结构。在某些条件下(如过高的集电极电流密度、过高的结温、过快的 $dV_{CE}/dt$、栅极驱动电压过高),这个寄生晶闸管可能被触发导通,导致栅极失去对 $I_C$ 的控制,发生擎住。一旦擎住,通常只能通过断开主回路电流来使其关断。
预防措施:
- 限制最大集电极电流:不超过器件规格书中的峰值电流和安全工作区(SOA)。
- 控制结温:确保结温 $T_j$ 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(通常 < 125°C 或 150°C)。
- 优化驱动:使用推荐的栅极驱动电压(如+15V开通),并使用负偏压关断 (如 -5V 至 -15V) 可以提高抗擎住能力和关断速度,并防止因米勒效应引起的误导通。
- 控制$dV_{CE}/dt$:通过栅极电阻等手段控制开关速度。